【錄音,細節中的細節】
小時候有沒有比賽前或重要演出前拿出錄音機錄音的經驗?那是一種恐怖的感覺,錄音機是照妖鏡!聽到很多自己沒注意到的缺點。現在我依然保持這個習慣,錄音可以把自我感覺的部分打成原形,提醒自己一些遺忘的事。那麼,正式的錄音器材呢?要爭辯音樂會厲害還是錄音厲害?其實也沒必要,但是錄音的修飾程度確實是比現場音樂會來得低的。
我記得大學時第一次踏上國家音樂廳大廳練習時,嚇到都不敢拉出聲音!因為這個敏感的廳讓自己的聲音無所遁形,弓弦滑動的聲音一清二楚的傳進耳朵,然後赫然發現自己有多醜陋;在屏東演藝廳這個真實又殘響豐富的廳也是有同樣的感覺。在兩面真實的鏡子中密集的訓練三梯次,我們覺得功力一下下突飛猛進很多,這是這系列錄音給我們最大的收穫。
這次錄音的幕後大功臣,首先是天天早8來把鋼琴調到最好狀態的調音師李俊利主任。再來是提琴維修師焦中興老師!我家的提琴爺爺神經細膩,濕一點、乾一點,他的音色就變得不同;三期的錄音各在春季,夏季跟初冬,每次錄音前,我就先帶琴讓焦老師安撫一下,很神奇的,本來有點走鐘的聲音就會恢復過來。
再來當然是最辛苦的錄音師陳冠霖。跟著貝多芬不同時期厚度不同的音樂,從小提琴助奏到兩項樂器平等,小提琴與鋼琴間的平衡就需要不斷調整,加上我家提琴爺爺一點冷風就會變臉,所以錄音師就得時時注意音色變化,然後進來問候一下。我很喜歡聽恩師的錄音,其中有一點就是恩師的錄音常會捕捉到她的鼻息,甚至她有點不高興時的嘆氣聲;感覺得到演奏者的氣息,聽得到落弓、落指的細節,甚至聞到松香味,就在您旁邊演奏的景象,是我們想呈現的,這對錄音師,當然又是項挑戰。
在此感謝這幾位幕後功臣,成就了這張專輯。
#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本